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 臭氧層逐漸癒合
http://e-info.org.tw/node/39157
摘譯自2008年11月17日ENS美國華府報導;謝芳怡編譯;蔡麗伶審校
根據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所主導的最新全球臭氧層評估結果顯示,只要各國政府繼續遵守蒙特婁公約,在2070年之後,臭氧層破壞物質的排放對於各區域臭氧的影響將會十分微小。
報告結果也顯示,美國自1980年代晚期以來已減少產生98%的臭氧層破壞物質。
這份最新的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評估報告,首次針對美國在製造及減少含有氯、溴化學物質排放量方面所扮演的角色,提供了詳細的分析資料,這些物質都會導致臭氧層破洞,其中也包括氯氟碳化物(CFCs)。在1970年代之前,人類尚未發現氯氟碳化物會對臭氧層造成破壞時,當時氯氟碳化物主要用於冰箱和空調系統所使用的冷煤。
臭氧層破壞物質的排放,不僅僅來自冷煤的使用,還包括消防藥劑、電子清洗藥劑、發泡劑等其他產品的應用。
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大氣化學家,也是此份研究報告的主要作者Ravishankara表示:「在美國及超過190個蒙特婁簽約國家的努力下,阻止了未來臭氧層破洞更加惡化的情況,也讓人類或其他生物免於曝露在有害健康的紫外線幅射之下。」
1987年的蒙特婁公約及之後陸續提出的修正案,針對臭氧層破壞物質的生產及使用,設立了限制規範,甚至淘汰禁用。
研究中發現,在1994年到2004年期間,美國在臭氧層破壞物質的排放量,約佔全球大氣中臭氧破壞物質含量的15%到39%。
自1980年代以來,在多數人類居住的南、北半球中緯地區,臭氧層已減少了約5%,但報告中指出,近來臭氧已有開始增加的現象。
臭氧本身也是一種溫室氣體,同溫層中的臭氧能暖化同溫層及間接暖化較低層的大氣,因此同溫層臭氧是影響氣候的重要物質。臭氧層的減少對氣候有冷卻作用,不過此項作用含蓋了其他許多要素,因此仍存在著許多的不確定性。
Ozone Layer Healing as Emissions Are Cut Back
WASHINGTON, DC, November 17, 2008 (ENS)